炎炎夏日正式来临,高气温、阳光暴晒,不仅容易让人中暑,也让汽车内的温度节节攀升。酷暑来临,停放在室外的车辆,车内温度会非常高,简直可以用“蒸笼”来形容。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,可以抵御高温呢?车内遮阳板是很多人的选择,将他挡在汽车玻璃上,避免阳光直射,从而实现阻挡高温的作用,那么它究竟是否有效呢?来看我们接下来的测试。
测试所需物品:汽车1辆、遮阳板1套、电子温度计1个、红外温度计1个。
电子温度计,用来测试车内空气温度。
红外线温度计,用来测试车内仪表盘等部位的表面温度。
测试规则:选择正午气温最高时进行测试。
1、首先,将车辆停放在阳光下,保证其可以被暴晒。
2、打开空调,将车内温度调整到24℃(因人体适合温度为24℃左右)
3、调整到24℃之后,,关闭空调且选择内循环模式,保持门窗紧闭。
4、开始测试,首先测试无遮阳板状态下的车内空气温度,测试开始后分别记录阳光直射车辆10分钟、20分钟、30分钟时的车内空气温度。30分钟后,记录仪表台、方向盘和前后排座椅的表面温度。
5、安装遮阳板,然后打开空调,再次将温度调整到24℃,重复以上测试,记录下使用遮阳板状态的所有数据。
准备工作就绪后,我们开始测试。先测试未装遮阳板的温度,首先,我们将车停放在停车场内,将空调打开,将车内温度调整到24℃,然后关闭空调,保持门窗紧闭,让车辆在阳光下自然升温。
准备工作就绪后,我们开始测试。先测试未装遮阳板的温度,首先,我们将车停放在停车场内,将空调打开,将车内温度调整到24℃,然后关闭空调,保持门窗紧闭,让车辆在阳光下自然升温。
几分钟后,车内温度降到至24℃,随后我们关闭空调,保持车门窗紧闭,车辆将在阳光的直射下,自然升温。
10分钟后车内空气温度为39.3℃,相比测试开始时的24℃升高了15.3℃,可以看出,温度提升的非常快。
20分钟后车内空气温度为43.8℃,比10分钟时升高了4.5℃,温度爬升速度没有以前10分钟慢了很多。
30分钟后车内空气温度为45.9℃,比20分钟时升高了2.1℃,在最后的10分钟里,温度提升非常缓慢,说明此时车内温度已临近最高值。
测试开始30分钟后,我们使用红外温度计,对内饰部分区域的温度进行采样,仪表台的表面温度为52.2℃,摸上去比较烫手。
方向盘表面温度为46.7℃,比较热,手握上去很难受。
前排的座椅温度为41.5℃,感觉坐垫很热。
后排座椅温度为37.6℃,感觉温热。
通过30分钟的测试,我们发现,阳光的暴晒对车内气温影响非常大,半小时内车内气温从24℃攀升到了45.9℃,而仪表台的最高温度则达到52.2℃。有了无遮阳板的数据,我们也更加期待安装遮阳板后的数据,马上来看接下来的测试。
接下来我们测试安装遮阳板后的温度情况。方法依旧,将空调打开,将车内温度调整到24℃左右,关闭空调,保持门窗紧闭,开始测试。
测试安装遮阳板后的温度情况,方法依旧,将空调打开,将车内温度调整为24℃左右,关闭空调,保持门窗紧闭,开始测试。
10分钟后车内空气温度为37.6℃,相比测试开始时的24℃,升高了13.6℃,前10粉红总温度攀升的很快。
20分钟后车内空气温度为42.3℃,比10分钟时升高了4.7℃。
30分钟后车内空气温度为43.2℃,比20分钟时只升高了0.9℃。这说明车内温度已经非常接近最高值。
30分钟后对使用遮阳板的内饰温度取样,仪表台的表面温度为44.4℃,摸起来比较热。
方向盘表面温度为38.8℃。握上去虽然热,但不烫手。
前排座椅温度为33.7℃,相比于车内温度,感觉不到坐垫有多热。
后排座椅温度为35.6℃,感觉不算很热。
在使用遮阳板的30分钟测试里,遮阳板的表现并没有我们预期的理想,和上一组的无遮阳板测试相比,数据没有太大差别,具体结果和数据,我们接着看。
遮阳板测试结果(℃) | |||
未使用遮阳板 | 使用遮阳板 | 差值 | |
初始气温 | 24.0 | 24.2 | 0.2 |
10分钟气温 | 39.3 | 37.6 | 1.7 |
20分钟气温 | 43.8 | 42.3 | 1.5 |
30分钟气温 | 45.9 | 43.2 | 2.7 |
仪表台表面 | 52.2 | 44.4 | 7.8 |
方向盘表面 | 46.7 | 38.8 | 7.9 |
前排座椅表面 | 41.5 | 33.7 | 7.8 |
后排座椅表面 | 37.6 | 35.6 | 2 |
点评:经过两组数据的对比,我们发现,使用遮阳板阻止车辆升温有一定的作用,但是效果不明显。在车内空气温度40℃、50℃的环境中,相差1℃、2℃并不会感到明显的区别。那遮阳板就一点作用也没有吗?也不是,由于遮阳板阻挡了阳光直射,使得仪表台、方向盘等部位的表面温度明显低于未装遮阳板时,所以使用遮阳板的最大意义是,避免了内饰因阳光暴晒而温度过高,导致方向盘“烫手”的现象。同时可以减轻内饰的老化,可以起到保护内饰的作用。